77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宋朝败家子 >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满目疮痍
    孔子故里曲阜被称为“东方的耶路撒冷”,在孔子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里,曲阜的命运往往和孔子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
    然而到了大宋朝,这座圣城的主人公却被“人文初祖”轩辕黄帝所取代,甚至连曲阜县城都挪了地;先帝真宗下旨兴建景灵宫,使得这里更成为整个大宋王朝的祖庭“太庙”,风光无限。

    如今此地失了火,一把火烧的鸟蛋精光。这此地的仙源县县令,肝胆欲裂。朝廷要是怪罪下来,失察的罪名是免不了了。

    当年真宗皇帝召集群臣,下诏在东京城与曲阜寿丘各自修建一座体现皇家威严、规模宏大的景灵宫,这两座景灵宫的分工略有不同。

    其中,京城景灵宫奉祀黄帝及赵氏先皇诸位先人,据说,石小凡就是在景灵宫得到太祖指点而一跃成为大宋功臣的。

    而这曲阜景灵宫则是负责祭祀始祖黄帝及圣母嫘祖,因此,景灵宫的功能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太庙,祭祀也是按照太庙之礼进行的。

    在用料方面,景灵宫也处处体现了“朝廷大工程”的奢华气派,修建景灵宫所用石料有郑、淄等州的青石,衡州的碧石,莱州的白石多种。而给黄帝雕琢的玉石圣像,则用的莱州白硝玉石。

    到大中祥符九年五月时,寿丘景灵宫、太极观终于建成。第二年,真宗皇帝还专门派遣宰相王旦等人,到曲阜奉安圣祖玉石像、为圣母上懿号。

    曲阜景灵宫规模要比当时的阙里孔庙大,建筑群与仙源县衙、县学整合为一体。县城的前部东为县衙、西为县学,中部为景灵宫、太极观、东西配庑等,后部为寿丘和少昊陵,错落有序、层次鲜明。

    然而,十几年后的仁宗赵祯的天圣年间,景灵宫建筑群遭遇火灾,琼楼玉宇焚毁殆尽。此后,虽然屡次重修,但在战火硝烟中,寿丘景灵宫、太极观与阙里孔庙一样,惨遭兵火荼毒。

    历史有轮回,天圣年间的那场大火没有发生,倒是庆历五年的这场大火终究还是没能躲得过。石小凡皱了皱眉“来福,仙源县令何人?”

    “小公爷,沈征。”

    来福对这些地方官员倒是如数家珍,并不是来福记忆力多么的超群,而是纯属爱好。

    “走,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沈征,作为仙源县县令。此时的他是生不如死,坐在景灵宫废墟上嚎啕大哭“完、完了、完了,我在此地久居县令十三年,今日一朝毁于一旦。完了哇,我该如何向朝廷谢罪啊!呜呜呜~!”

    “沈知县事莫要悲伤,如今之计,在下以为还是早日找出防火的幕后凶手方为上策。”说这话的是沈征的师爷,东方学海。

    “东方先生啊,救我,救我啊!”沈征抓着他的大腿,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“东方先生博学多才智计无双,你定然是有办法的,你有办法的对不对?”

    东方学海叹了口气“沈知县事啊,景灵宫大火,咱们是难辞其咎了。不过若是能戴罪立功,咱们能找出放火的幕后真凶,那也算是将功补过了。沈知县事再在东京城运转一下,找个说得上话的人上书朝廷,或许可免了咱们的罪责也尚未可知啊。”乾坤听书网n

    沈征哭丧着脸“这天干物燥,宫殿巨大,或许是天火尚未可知。就算是人为,这茫茫人海,咱们那里去找凶手去。”

    东方学海微微一笑“要找凶手这有何难,没有凶手,咱们可以给他制作个凶手出来不就行了。”

    东方学海的嘴脸熟悉至极,源自于一个欺上瞒下、阳奉阴违的狗官嘴脸。沈征一看大喜,慌忙拍拍屁股站了起来,低声道“莫非东方先生另有妙策?”

    “这个,沈知县事不是看上了老柳家的柳喜儿么,这柳喜儿有个相好的叫毛大春的。咱们只要抓住柳喜儿,逼迫毛大春承认这把火是他放的。到时候咱把毛大春的罪名一宣,让他来做咱们的替罪羊,朝廷念在咱们破案有功,顶多就是个功过相抵。沈知县事也可保住自己的官位,又能得到这柳喜儿,岂非两全其美。”

    沈征一听大喜“对啊,这柳三郎还欠着我两百贯钱。他家那寒窑破屋的,把他卖了也还不起这笔债。这样,你呢这就去柳家堵着他们,若是这柳三郎还不上这笔钱,就把他女儿抓来顶账。有了柳喜儿在手,还不怕那毛大春不从。”

    “哈哈哈哈哈”俩人一拍即合,当下沈征也不再害怕这大火的事了,招呼了一干衙役,大摇大摆的回了衙门。

    石小凡带着狗腿子们来的时候,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。朝廷花费巨资,偌大心血建立起来的千余间宫殿,顷刻间被一把大火化为乌有。

    就算是这此地的狗县令与纵火案失察无甚关联,可仅仅凭他一条他事先没有在这景灵宫预备水龙队,没有在各处宫殿放置水缸这一条,就够他革职甚至是杀头的了。

    春秋时期墨家首次提出了防火分隔技术,在《备城门》《杂守》等著作中对于防火分隔既有总体规划要求,又有详细数字规定。特别指出水平横向防火分隔可以防止火延水平方向蔓延到安全区,垂直纵向防火分隔可以防止火势向上和向下蔓延。

    像是景灵宫这么大的宫殿,都是备有防火的大水缸的,比如整个故宫有三百零八口大水缸,称为太平缸,这是专门为了灭火供水用的。

    然而此处,石小凡寻遍了四周,却不见有一口水缸用来防火的。古代宫殿房屋多是木质结构,防火显得尤为重要,在东京城消防设施已经非常完善。

    尤其是赵祯,他在东京城专门成立了专管防火的潜火队,有水龙、水袋、水囊、唧筒、麻搭等设施。据史料记载,宋代火政官有厢使、防隅官。为了及时发现火灾,官府还在地势高处建筑瞭望火楼,楼上昼夜有人瞭望,楼下有防隅官屋数间,屯驻防隅军百余人,专门负责救火。

    即便是仙源县这种小地方,也是非常注重防火。别说是景灵宫这么大的宫殿,一千多间房屋,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。

    然而,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。历朝历代打更的都是那句话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。

    可见,古人对于防火的重要性了。

    《东京梦华录》载,东京城“每坊三百步有军巡铺一所,铺兵五人”。宋代铺兵也叫防隅军、潜火队,他们都经过严格训练,责任心强,其主要任务是夜间巡逻,敦促居民按时熄灭油灯蜡烛等,消除火灾隐患。为了及时发现火警,官府还在地势高处建筑了望火楼,楼上昼夜有人瞭望,楼下有防隅官屋数间,屯驻防隅军百余人,专门负责救火。

    一旦发生火灾,防隅军们便立即携带消防器械,奔赴失火地点扑救;同时派骑兵迅速报告府尹及负责京城警卫的马步军殿前三衙,“各领军级扑灭”。在扑救中,各支部队密切配合,有的警戒弹压,维持秩序;有的救护,安置受伤居民;有的抢救财产;有的运水灭火,井井有条,纹丝不乱。因此,“每遇火发扑救,须臾便灭”不劳百姓